追求创新,永无止境

 

The pursuit of innovation is endless

 

为全球医药企业提供优质可靠定制生产服务

Provide high-quality and reliable customized production services for global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诚信  务实  高效  创新

Honest, pragmatic, efficient and innovative

武汉鑫伟烨化工有限公司

Wuhan NewGreat Chemical Co., Ltd

 

创新药“黄金十年”,AI制药先行长三角

首页    创新药“黄金十年”,AI制药先行长三角

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元宇宙、绿色低碳……当科技敲开新时代的大门时,上海正从东方走向世界的中心。

上海掌舵:生物医药“大船”驶入深海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一句流传已久的话,中国的体会稍显苦涩,生物医药是郁结所在。被人寄予厚望的生命科学,当前应用最广的方向便是制药,生物医药是创新药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在2010年前,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一片空白,生物医药产业并不完整。

十年过去,以生物医药发展为基础的创新药产业、AI制药赛道日渐成为中国医药最耀眼的星星,我国正向“医药强国”稳步迈进。今年5月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四大重点发展领域之首,而国家统计局预计,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

漫漫长路,上海扮演了重要角色。从20世纪90年代布局生物医药,吸引国际知名药企,到21世纪初率先建立生物产业园区,开展产学研一体规划建设,浦东张江积蓄起的底蕴逐渐成为创新的源头。近年上海提出“1+5+X”计划,作为“1”的张江带动上海宝山、奉贤、虹桥、临港等地,更让生物医药产业“遍地开花”。

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傅大煦说,上海每年平均会有50个新药进入临床阶段,国内首款抗体药物、溶瘤病毒药物、Car-T药物都诞生在上海,国内1/3的创新药都与上海有关,而今上海药物创新已进入产出期:2021年便有六七款创新药上市,这是以往难以奢望的数量。

高楼大厦平地起,创新药纷纷涌现。人们认识到,生物医药是“永远的朝阳产业”。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生物医药正是中国取得重大成果突破的领域之一。

新时代将至,上海生物医药人才步履匆匆,车水马龙:AI制药企业晶泰科技的上海总部落地张江不久,CEO马健仍为各项事务奔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归国学者徐华强忙碌在实验室,新药又有突破;马上是新药华堂宁上市的第一周,创始人陈力奔走在众多会场……

秋冬时节的上海,生物医药的期望如纷纷扬扬的厚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生物人才“回潮”

要发展,就要留住人才。回顾近十年生物医药创新药发展的脉络,正是大量海归人才以及有国际药企工作经验的人才,撑起上海生物医药的半边天。

徐华强在2019年正式入职上海药物所,如今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靶标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国际著名结构药理学家,曾在Nature、Science(CNS)等期刊发表250多篇论文,获选CNS主刊32篇,论文被引超30000次,是多年的“全球高被引学者”。

2019年正式归国前,他曾在10年间同中国“若即若离”。2008年,时任上海药物所副所长的蒋华良找到徐华强,希望他帮忙为药物所建立靶标中心,次年又同Van Andel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启了徐华强十年的“两头跑”生涯。他每年都来上海工作半年,培养出的30多名博士、硕士,如今都成为原创新药靶标结构、功能研究方面科研、企业领域的骨干。

中国生命科学发展不过40年左右,徐华强正是第一批求学海外的生物学子。他师从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赵南明,是1985年清华的第一届生物物理专业研究生,最终为中国带回前沿的药物靶标结构研究的经验。

闯入当下最热门的生物医药话题——“AI制药”赛道,晶泰科技CEO马健则是当下主流海归学子的中坚力量。读完浙江大学物理学博士,他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为博士后,并在2014年的麻省理工校园,同温书豪、赖力鹏两位博士成立晶泰科技,成为国内AI制药行业最早入局者之一。彼时,正是国内创新药的热门期。

今年9月,晶泰科技将上海总部落地浦东张江,马健也来到上海。面朝成名已久的“药谷”张江,他不禁感叹:“浦东是AI制药企业加速发展的理想土壤。”

“华堂宁”多扎格列艾汀是全球首创的糖尿病治疗新药,曾被美国糖尿病协会前任主席John Buse称作“近10年来第一类全新糖尿病药物”。华领医药创始人陈力在罗氏集团工作多年,参与筹建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而回到上海,得到诸多上海市人才奖项,在张江创立了华领医药。

新药上市,他向媒体说出心声:“如果没有‘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的支持,没有上海市推动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实施,没有张江提供的创新产业环境,我们就无法实现华堂宁中国新药创制这一重大突破。”

学术、企业、市场面面俱到,涌来的人才潮流暗示着上海生物医药的“求贤若渴”。

创新药走向“新征程”

一款新药的诞生,除去解决科研创新的难题,还要经过质量、成本控制,撬动金融股权融资,推进药物、器械注册,设计临床阶段实验,完成销售、定价等流程。一个流传甚广的比喻是:十亿美元,十年时间,抵达最后临床阶段的药物成功率不到一成。

然而,创新药是医药公司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中国生物制药公司首席执行长谢承润向媒体透露,财报数据愈发表明,新产品、创新药、肿瘤药是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预计2030年创新药将占总营收六成。

2015年,医药行业的“722事件”是一场中国创新药的“破釜沉舟”。一则CFDA发布的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公告要求,对数年积压的1622个临床试验项目施行严格自查,针对不规范、不完整甚至数据造假的项目方实行“吊销资格”“列入黑名单”等惩罚,最终1277个项目撤回或不予批准,占比达89.4%。

这是马健创立晶泰科技的第二年,他印象深刻。疾风骤雨之后,生物医药行业痛定思痛,涅槃重生。药品研发产业开始追捧创新的技术,药物核查、评审工作步入常态化。这一年还有其他大事,药明康德回国,“领头羊”效应深入长三角,随后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进入高速增长。

同一时期,新药研发的漫长周期、巨额投入、高风险没有吓退学术科研人员。

徐华强在上海的团队屡获成果,2015年领衔全球28个实验室的60余名科学家团队,解决GPCR转导阻遏蛋白信号通路机理的世界级科学难题;2019年与其他机构的共同成果“解析蛋白质结构为新药研发提供结构理论基础”成果入选中国医学重大进展;2021年主导解析了多巴胺受体等30多种GPCR结构,奠基下抗神经精神类疾病药物的结构基础。

徐华强(左二)在实验室和学生讨论工作

“中国有条件做出世界最好的创新药。”徐华强说,“中国科研人员要有引领世界的自信,敢作敢为”。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药诞生,徐华强前进一步:他的团队成为国内少有的掌控新药靶点研究至药物设计全流程的团队,如今参与主导的三款新药进入临床。

新的“节点”正在到来。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不少创新药进入临床阶段,资本投资退潮,“检验成果”的时候到了,埋下的种子开始“发芽”。前不久,上海市生物医药处处长曹宏明称,包括华领医药的华堂宁在内,上海市今年已获批三个一类国产创新药,位居全国前列。

“中国正迈入生物医药发展的黄金十年。”全球咨询机构戴德梁行指出,近年来,国产医疗器械政策体系壮大,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压缩仿制药市场空间,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而另一端——庞大的创新药临床需求尚未被满足,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对于上海来说,这将是机遇与责任并存的“新征程”。

AI制药活力澎湃

站在产业交汇前沿,上海正在目睹AI制药行业茁壮。

2020年末,Deepmind提出的深度神经网络蛋白质形态预测方法AlphaFold 2,成功颠覆蛋白质结构预测,测算出98.5%的人类蛋白质结构。要知道,现有大部分药物的作用靶点都位于蛋白质上,精确预测蛋白质三维机构,便能优化药物设计与治疗流程。

放眼全球,AI制药很快成为生物医药投资市场的热门领域。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海内外50多家AI制药企业总融资超45亿美元,但其中近一半发生在2019和2020年。

作为最早入局AI制药的企业之一,晶泰科技在2020年9月的3.188亿美元C轮融资,曾创造全球AI制药融资额最高纪录,它将计算、药物创新、人工智能三大研发中心分别建立在深圳、上海、北京。

“深圳研发中心得益于地域智能制造、算力的产业优势,北京研发中心毗邻高校及科研院所,而上海中心地处的浦东新区是人工智能与医药研发两大领域的产业聚集地与资源对接平台,有独特的药物创新协同生态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晶泰科技首席科学官张佩宇向《IT时报》记者总结,上海营商环境软硬件齐备,可以更直接地掌握药物研发一线的痛点和需求,给晶泰科技这样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帮助药企加速源头创新的技术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

张江聚集起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两方面专家学者的侧面印证之一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AI制药”相关论坛变多了。各类会议上,专家学者们共同呼吁,AI技术专家同生物医药学者的共同协作,才能使AI制药趋向完善。

“AI技术仍需要克服瓶颈,达到制药需要的精细程度。”身为资深的生物医药学者,徐华强同样向《IT时报》记者肯定了这一趋势,“但生命科学的发展一定是大数据的发展”。

晶泰看到了逐步上升的市场。“未来3~5年,AI发现的创新药将走上临床。”张佩宇坦言,“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药企对AI制药这一具有战略意义前瞻性技术的需求和合作意愿也更加明确,公司已与不少长三角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年5月,我们的智能化自动药物发现平台,让正大天晴高难度抗肿瘤新药项目的时间比原计划缩减了50%。”

不同以往,当与人类种族命运息息相关的生物医药站在下一阶段起跑线时,它有了一个可以携手共进的伙伴——人工智能,并由此开启或具划时代意义的“黄金十年”。

作者/IT时报记者 崔鹏志

编辑/ 郝俊慧 挨踢妹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采访对象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2022年10月25日 10:20
浏览量:0
收藏